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河南日报】《河南日报》深度报道城校共生“许昌模式”典型经验

作者:石琪 钟伟平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10月30日第4版 编辑:钟伟平 访问次数:发布时间:2023-10-30

10月30日,《河南日报》以《校地双向赋能 创新增强动能————“许昌模式”绘就城校共生新样本》为题,深度报道许昌市和我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引领、企业参与、校地互动”政产学研机制。全文如下:


校地双向赋能创新增强动能

——“许昌模式绘就城校共生新样本



一个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个是我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多年来,许昌市和许昌学院共建、共生、共融、共享,探索形成的“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引领、企业参与、校地互动”政产学研机制,被教育部誉为“许昌模式”。

10月24日,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又一次走进许昌学院,和学校共谋校地合作、共生共赢新篇章。在座谈会上,史根治满怀感情地讲道:“许昌学院是许昌人民的大学,把许昌学院建设好、发展好是全市上下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加大对许昌学院的支持力度,为许昌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营造环境、提供保障。”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这个亮眼的校地合作样本,值得我们研读,未来更加精彩的崭新篇章,值得我们期待。

地方政府主导——

构建城校共生新机制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体现出地方政府的眼光长远、格局宏大。近年来,针对许昌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支持“本土”高校建设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本土培育+外来引进”发展之路。

许昌学院作为唯一一所在许昌主体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许昌市更是给予了足够重视,一项项扎实有力的措施让校地关系越来越紧密:许昌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许昌市委、市政府专门针对许昌学院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校地合作专项”;许昌市科技局针对该校专门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校地合作科技专项”;许昌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也即将落地……

在许昌市的大力支持下,许昌学院围绕许昌市产业布局,与当地69家企业联合成立了10个协同创新中心、7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17个工程技术中心。2015年,由许昌市政府主导、依托许昌学院建设的许昌大学科技园正式落成。自开园以来,已累计孵化90余家企业,实施了“项目从产业需求中来—技术在学校产生—成果在学校周边转化—初创企业在大学科技园苗圃区孵化—成长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加速”五级联动的全生态链科技成果“产转”体系,更多科研成果在当地落地生根。

5年来,地方累计支持学校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学校先后与67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横向项目合同977项,企业到账经费4.07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991项,转化收益到账1.59亿元,产生经济效益25.72亿元。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平台,是地方高度重视、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彰显,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佐证,校地“双向奔赴”,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学校主动作为——

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结合得越紧密,学校发展就越有活力。近年来,许昌学院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和团队优势,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服务许昌经济社会发展。

钧瓷是许昌的亮丽名片。随着时代发展,钧瓷产业遇到了烧成温度高、碳排放量大、釉面缺陷多、过分依靠经验性烧制工艺等问题。“中原学者”、许昌学院院长郑直教授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展开科研攻关,不仅烧制出质感更好、成品率更高、呈色效果更好的钧瓷产品,碳排放量也显著降低,推动了钧瓷的传承发展。

2021年,郑直教授与位于长葛市的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他们瞄准的第一个“卡脖子”问题,就是找到了低成本制备低密度高热导率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技术应用后可大大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黄河旋风挂职的武玺旺教授,完成了“超细预合金粉末的开发和产业化”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参与开发的系列产品为企业增加产值3亿元以上。

“中原学者”黄继红教授团队,立足小麦的“粮头食尾”,积极投身农产品生物转化加工技术体系构建及平台建设,主导研发了300多种产品,科研成果惠及许昌当地以及国内多家知名企业。

……

开展有组织科研,致力自主研发,许昌学院通过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工程,持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企业技术更新与产品升级。

特别是2013年,许昌市与许昌学院共同启动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截至目前,校地双方共选派了132名教授、博士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134名企业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通过这一平台,校地双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50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330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62项,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226项,累计锻炼教师420余人,真正实现了地方企业得实惠、挂职干部增才干的多方共赢局面,学校也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锤炼办学特色,凝练学科方向,成就人才团队。

截至目前,许昌学院“微纳米结构与应用”“动力学与控制”“河南省低维特色功能材料与应用”“河南省生物标识快检产品研发”“河南省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理论及应用”等5个团队入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食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8个团队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暨哲社创新团队。

地方大力支持高校建设,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校地的深度合作、良性互动为双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城校相融相生——

携手共赢未来

201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教育厅签署《共同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协议》,全力支持许昌学院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使学校成为全省首家省市共建高校。

2018年,许昌学院在二次党代会上提出“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更何况,双方本就相融相依,共赢共生。

许昌市正在加紧创建省实验室,对此许昌学院何为?“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对标省政府关于省实验室建设管理要求,许昌学院将通过高层次人才汇聚、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校地科创共同体,高质量助力省实验室创建。”许昌学院党委书记郭涛说。

“希望许昌学院围绕省实验室建设,发挥优势、献计出力,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供助力。”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期待学校能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深耕不辍,以更大力度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在推进创新创业上取得新突破;希望学校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合作空间、提升合作能级,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等方面共建共享,努力打造校地合作典范,在服务地方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就在这个月,许昌学院又选派出34名高层次人才,他们作为许昌市第一批助力产业提档升级的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当地34家企业。接下来的3年时间,他们将协助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既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与时俱进谋新篇。面向未来,作为校地合作样本的“许昌模式”将走得更加扎实、更加坚定。

“学校将深深扎根许昌大地,全力融入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为许昌源源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迸发创新活力增势赋能,为许昌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贡献力量,努力建设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库支撑和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郭涛表示。

许昌学院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许昌学院信息化管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ICP备08001014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